“鞑”这个词,在中国历史上是泛指所有的北方游牧民族,而且是译音。这边的世界碰巧也有这个词,却不是译音。
但是和中原接壤不多的鹄邪人就完全不同了,旧齐的百姓过去常常嘲讽狄虏为野蛮人,实际上鹄邪人才是真正的野蛮人。
这个民族,文化简朴落后,不过鹄邪人擅长征战,男一到成年,就剃掉胡须,再把孩童时散
的
发编成很多
发辫,一上了战场,个个就像打了肾上
素,化
凶蛮野兽。
宗郢晚年的那场病,来得迅猛沉重,到了后期,老多数时间都
于昏迷不醒的阶段。史书上说他在临终前,曾对儿
谆谆教导治国之策,教他要“仁、孝”……这全是胡扯,在宗恪的记忆里,他听见的绝大多数是御医给父亲
痰的声音,以及父亲在
时候的胡言
语,其中不乏喃喃咒骂,治国之策自然是
宗郢当然不害怕鹄邪人,那时候他的心都还在南方的齐朝,只是北方有一半是和蓟凉相连的,不想打仗也不行。太祖只觉得这些家伙不好对付,不能放松警惕,所以挑选了忠诚的晋王去防守,晋王郦宸自幼失去母亲,他像尊重母亲一样尊重长,对
夫的命令也言听计从,所以尽
是异姓王,宗郢仍旧十分放心他,当然,这份信任并不是无条件的。
鹄邪人和狄人不同,狄人虽然不是中原人,但因为之前居住地大片与中原齐朝接壤,这几百年间,受中原文化影响,元齐灭亡,宗恪把都城从舜天迁至华胤,从此狄人更是完全“中原化”,本来二者从容貌上就十分相似,文化上再全盘接受,到如今才短短二十年,狄人与中原人就没区别了,一百年来,狄人一直有通用中原文字的习惯,上层贵族都会两
文字。民族语言虽然还保留着,但就连宗恪自己都说不好,他的童年在华胤度过,言语习俗上不自觉与中原同步,狄人的传统,宗恪保留的已经不多了。
晋王的封地在西北,延太祖不信任别人,独独信任他这个小舅,郦宸本
也曾跟随延太祖征战多年,有过赫赫战功,所以宗郢才把重要的西北
给了妻
的弟弟,宗恪吞并齐朝以后,西北军防就落在晋王手里,素州青玉关外,就是拿人
骨当酒杯的鹄邪王。自从大延朝定鼎中原,西北的银赫以及蓟凉就成了买一赠一的饶
,顺便
了大延朝的边患,好在和旧齐不同,狄人的传统就是骁勇善战,
血尚武,他们不怕打仗,也有足够
大的势力压制这两个西北边境的
落。其中,银赫
产丰富,有独特的生活方式,民风向来不是那么的好战。宗氏父
不放心的是蓟凉的鹄邪人。
“鞑”本来是狄族语言里的词汇,专指鹄邪人,意思和中国古汉语也不同,最早无贬义,只是指“沙漠里的原住民”,因蓟凉国土有一
分是沙漠。鞑这个字在这边世界里,本来指骆驼背上用
革制成的大
。但久而久之传
中原,中原人
睛长
上,习惯
地把周边一圈儿都看低一
,所以这个词就跟着带上了贬义。鹄邪这个民族不像中原人和狄人那样束发,是像这边的新疆女孩那样,披着许多发辫。而且据说,鹄邪王族的
发都是金
的。
皇帝尚且如此,下面自然更不会刻意排斥中原文化。
面,也因为晋王始终对夫忠心耿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