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山河岛转乾坤易.十四(2/3)

想到这里,萧琰只觉整个人好似被一盆冷浇下,从到脚都泛着瑟瑟凉意。

见次确实懂了自个儿的意思、于政治权谋方面亦颇有灵,萧琰慨之馀亦倍觉自豪,便不再提这些,转而让人送了纸笔上来,趁宸儿尚好接续着行起了例行的蒙学──

权衡利弊得失没错、不让一时的义愤影响自己的判断也没错……可他自以国为重一心为公,却不代表满朝文武也都能屏除私心。都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以那些朝臣的明,一旦把握住了他「理智英明」的作风,只怕不仅贪赃枉法、连结党拥立之事都要得有恃无恐了。

看着用「闪亮」形容都不为过的双,儘萧琰提起这些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丰功伟业,仍不由有了那么几分飘飘然……好在他毕竟是自制能力极的人,很快就控制住了这样的情绪,同总结

便拿宸儿这件事来说……倘若今日朝廷不曾牢牢把持着卫平军,他是否也会「为国之计」、对戍守边疆的如松隐忍更甚?倘若宸儿真有了什么万一,他是否也会因为必须仰仗如松的力量而不加惩,甚至继续「为国之计」、让氏一系拱皇三上位以避兵祸?

「明白就好。」

「宸儿明白。」

但人都有私心,即使大昭正值危急存亡之秋,最适合接手重任的皇非昭王萧琰莫属,朝中主张立幼主──楚王──并设置辅政大臣的声音也从不曾减弱。楚王派以其母家容氏为主,在如松领镇北军「归附」朝廷后更曾暗中与其联系图谋串联。只是还未等双方就利益分上达成一致,料敌机先的萧琰便已先一步取得了丞相楼辉的支持,手中的卫平军更是连战皆捷、声势涨。如松见势不妙,当即放弃了与楚王派的合作;楚王派势单力孤,帝位的归属至此自然再无悬念。

毕竟,无论是否另有所图,他「为国之计」的妥协忍让,在旁观者里显然都是一对为恶者的纵容。

可若事情真发展到了那个地步,就算他不再妥协、不再容忍,也挽回不了已经造成的伤害……便如这回,假如宸儿真有了什么万一,他就是杀了再多人又有何用?

「但正像你说的,若让坏人知晓你能好,只怕便又要伺机朝你下手了。所以你平时不论起居作息、行事言谈都要十分小心,千万不能让人知这一,知吗?」

但这样的「理智」和「英明」,是否同样可能被那些图谋不轨的人拿住,反而成为他们违法纪时的挡箭牌?

──直至碰到萧琰心底那条不容踰越的界线。

「那些人仗着父皇是明君、无论作什么都首先想着得顾全大局,就拿着以权谋私胡作非为……」

换而言之,不论如松对萧琰如何忌惮,在获取足够确保皇三萧宜登位的力量前,他不仅不能对萧琰动手,还要尽可能保障这位帝王的安危。

世禄之家,算是诸中较为尊贵的,却毕竟才七岁不到……相较之下,当时已立下赫赫战功、母家亦为勋贵的昭王──也就是今上──自然是德宗诸里最为的一位。

例如大昭的存续,和宸儿的安危。

「父皇……」

仅仅是迎崇华,萧琰便稳住了如松这个手握镇北军的军阀,更藉由皇三萧宜的诞生断绝了如松与诸王合作的可能,便是以为引,如此谋策,仍教驀然想明一切的萧宸一时心驰神往,佩服万分。始终不曾由父皇上离开片刻的目光,也因此更添了几分明晃晃的崇拜。

以萧琰的能耐,只要他在位一天,诸王便有异心,也很难掀起什么风浪来;可若萧琰了事,就算已立了太留了遗詔,诸王怕也是不会甘心将至尊之位拱手让给尚且年幼的姪们的。

=============简=================

他是个理智英明的君王,所以在任何决定之前,都会尽可能屏除个人情绪的影响,并权衡诸般应对所将导致的利弊得失……就如宸儿遭人下毒一事,他并非不想氏,却因牵涉太广而不得不压下满腔怒意草草了结。因为在他看来,宸儿所承受的伤害既已无可挽回,比起为了一时之快便无视多年来的布局谋划迳直朝氏动手,用暂时的隐忍和妥协一步消除敌人的戒心,才是更为妥当的决定。

「你是父皇唯一的嫡,这个分既是你的倚仗、也会为你带来许多的凶险。父皇一直以为自己能够将你庇护周全,所以不想让你太早接这些谋算计,怎料……好在你得了岐山翁的传承,有了治癒的可能,否则父皇当真难辞其咎了。」

一想到那可能,萧琰便觉一阵缩,终于再真切不过地意识

而如斯纵容的结果,带来的只会是心存侥幸、得寸尺……和恣意妄为。

这句话的时候,萧宸想着的不仅是行事猖狂的氏,更是当年那些声声指称父皇行事偏颇、冷酷无情的「国之栋梁」──正因为他清楚父皇多年来诸般妥协忍让的原因,才越发替父皇到不值。

只是这番慨听在如今为君不过八载的萧琰耳里,却让他一时有些震动。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