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康平之时,京城陷落、大半国土沦于北雁之手的大昭朝廷之所以能在退守昭京后迅速稳定下来,甚至有足够的粮饷支持后期的北伐,瑶州这个「粮仓」绝对功不可没。
萧宸脱的音声微涩,秀若远山的双眉一如离京前
锁难平,却不再是为了那份见不得光的悖德情思,而是对于自己
上担负的责任。
康平之时,瑶州虽因地
偏南而未经战
,但当时整个朝廷南迁至昭京,许多
离失所的北地百姓也随之涌
,自然给瑶州当地的居民带来了相当大的冲击。如非虎视眈眈的北雁让本地人和外来者生
了同仇敌忾的情绪,康平之
也仅延续了十年光景,只怕双方的利益冲突与矛盾迟早会扩展成
血冲突,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留下挥之不去的
影。
可当他思量多时、还是忍不住在抵达瑶州州治所在的连寧县前将这样的忧虑委婉告知沉燮后,换来的,却只是后者毫不给面地凉凉一瞥、和
角略带了几分讥讽的笑意。
其后,康平之弭,朝廷在萧琰的
持下迁回了盛京,那些举族南迁的世家大族和黎民百姓自也跟着迁回了故土,只有少
分因战
而成为孤家寡人、或已同当地人成家立业的选择了留下。
──若非担心自己一时决策失当可能害了无数百姓的命,他也不会再自请离京之初就
好了只是随同佐理镇场──太
的
分和随行的卫队自有其威慑力在──的准备。
本来以沉燮脾,是打算来个明查暗访、以钦差车驾作为明面上的幌
引眾人视线,自个儿则带着太
微服潜
当地暗中调查一番的。只是此次
行前,帝王三申五令地警告二人不许冒险,又给了萧宸调动当地潜龙卫的权力,沉燮仔细想想,也觉得有
于此
的潜龙卫在、确实没必要亲
赴险,便也熄了微服私访的心思,老老实实地在大队人
护卫下来到了瑶州。
===================简==================
打小就是被帝王当成储君培养的,又给沉燮这个人带着调教了许多年,便无人提
,釐清这些个筹谋算计在他也不是什么难事。故此次同沉燮南来瑶州,首要之务乃是賑灾,其次便是设法查清楚此次汛情究竟只是单纯的天灾、还是也有人祸掺杂在里
。
沉燮淡淡,「凡事都有个第一次,成功也好、失败也罢,若不踏
这一步,学得再多、懂得再
,也没有任何意义可言。」
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瑶州。
当然,以他的脾,这月馀车程既无法用微服私访打发消磨掉,与其傻傻地呆坐车中闷
来、还不如好好善尽自己「太
少傅」的职司、好生教导太
一番。也因着如此,车队离京之后,沉燮每天至少有两个时辰是耗在太
车驾上的,就盼着能在抵达瑶州前将萧宸调教到足以独当一面的程度,将名义上只是「协理」的弟
拱成此次賑灾的实质主事者。
「人谁无过?」
自世宗年间、瑶州大堤兴修完成后,瑶州便偶有汛情,往往
萧宸跟在沉燮边五年馀,对这位老师的
格不说瞭若指掌,也把握得八九不离十了。所以见沉燮天天针对瑶州的各
情况给自己
「功课」,
锐如萧宸自然不会猜不到对方的打算,一时半是期待半是惶恐,既盼着自己能在賑灾之事上大展
手、又怕欠缺此类经验的自己在遇事时力有不逮。
瑶州位在昭京以东、地中
偏南,是一方在棱江三大支
──昭江、岐江、屈江汇
冲积而成的平原,也是大昭中
重要的产粮地带。惟因
夏之际
气丰沛,往往于地势较
的昭江、岐江、屈江等三江
域形成暴雨,以至于瑶州自古时有汛情。直至大昭立朝,太宗、世宗两任皇帝先后费了大力气加以整治,才让瑶州真正成为了一方得以让百姓们安居乐业的地土。
萧宸并不是第一次来到瑶州。
「……孤只是不愿因一己之失误害苦了这些本就因洪灾而离失所的百姓。」
因瑶州在政治经济上的重要地位,度过了隆兴初年以蓄养民力、恢复民生为主的政策阶段后,萧琰便将心思放到了河工上,不仅年年遣人疏濬棱江淤泥,前年更费了不少钱粮重修瑶州大堤,确保瑶州「粮仓」的地位不至于因汛情受到影响,从而「广积粮」、为日后必将到来的战争好充足的准备。
萧宸此前离京历练时,足有两年多的时间都是耗在旅途上、由沉燮领着四游历探访的。沉燮带他
行的目的不在游玩,而在于见识整个大昭的人文
土,用最直观的方式去了解萧氏经营了七代之久的「天下」,故山川丽景虽也时有所见,可看得更多的,仍是那些与民生军事牵涉甚
的风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