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用在如松
上的。
镇北军或许是一不容小觑的力量,也的确有能力给朝廷带来极大的麻烦;但要说仅仅凭着这支军队就能实现他的野心,就是
如松再怎么骄矜狂妄、自
自大,也知
这
事
多存在于他的妄想当中。
镇北军,顾名思义自然是镇守在北疆的。以北疆的土,一年能有一获就要谢天谢地了;更何况大昭的军制并非屯田,
如松虽能以军权迫得邻近郡县的地方官向他低
,于粮
一项也依旧不能自给,只能仰仗朝廷拨粮、或是私下派人到南方购粮。
可这两法却都有着相当大的风险。
如果朝廷手里没有一支让他甚为忌惮的卫平军、又或在位的仍是那位懦弱无能的德宗皇帝,这样自然没什么大问题;但萧琰是个
势的君王,虽然为了让百姓休养生息而暂时选择了妥协,却不会容许他予取予求──如果容忍镇北军所带来的损失犹胜于兴兵将其剿灭,这位被称为中兴之主的年轻皇帝哪还有继续妥协的
理?而这,无疑是
如松无论如何都不愿见着的。
他是个识时务也懂得判断情势的人,所以才会在意识到战局转变后主动联系朝廷表达归附之意,而不是像先前那样继续坐山观虎斗。因为他很清楚,就算朝廷和北雁真的打到两败俱伤、当时仍在北雁势力范围之内的他也没有太多发展壮大的机会──北雁军队尚且补给困难,更何况是偷偷摸摸地暗中收拢势力的「镇北军」?两相权衡之下,归附朝廷无疑对他今后的发展更为有利,这才有了后来的镇北、卫平二军南北夹击、共逐北雁之事。
如松是有野心的人,虽因时势所趋不得不重新归附于大昭,却没有
兵权的打算。自隆兴元年克复全境之后,他就以北疆不宁为由停留边关拒不还朝,对朝廷整顿镇北军的命令也一概视若无睹,所差的,也就只是不曾
举反旗自立为王而已。
购粮需要钱,养兵更需要钱;尤其是如松这
拥兵自重的,更需得
大力气收买手下的将领,才能让底下的人心甘情愿地跟着他。而
如松来钱的方式基本有二,一是以「北雁袭边」为由向朝廷索要大笔军费;二则是暗中同北雁走私互市、再派人到南方销货买粮。
如松也确实被萧琰的饵钓了住。
可纵使在威胁利诱之下得朝廷认可了他在康平之
中拥兵自重的举动、也在
平后利用萧琰顾全大局不愿再兴兵祸的心理保住了手中的军权,
如松的「成就」和「前景」却仍旧十分有限。
在不及帝王底线的情况下行事,结果就是他虽仍掌控着镇北军,却无法如所期盼的那般日益壮大、直至能与朝廷抗衡……尤其萧琰对边军捞钱、筹粮的方式十分熟悉,有的是办法从各方面拿
他、压制他。而结果,便是
如松过得一日闷上一日,心中也不免生
了「还不如奋力一试、兴许真能拿命搏个前程」的念
。
康平之持续了十年,连年的战祸让整个大昭元气大伤,北雁又依然在旁虎视眈眈,萧琰虽清楚
如松是一颗不得不除的毒瘤,却也不能冒着让大昭重启兵祸的危险加以诛除。所以他最终选择了迎
如松之妹
崇华为妃,在缓和双方关系的同时给
如松抛下了一颗诱饵,让对方因为
前的「可能
」而放弃兴兵自立的想法,转而用另一
方式实现自
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