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在萧宸看来大抵称得上十拿九稳的赈灾,究责之事的变数就要大了许多。
原因,便还在于瑶州刺史邢瑜其人。
至于赈灾之事,萧宸虽是第一次接手,但有许多可供参考的先例在,心底自然早早有了一番章程。
邢瑜与沈燮、楼辉、余青玄等人虽俱为帝王心腹,可论起同萧琰的亲疏远近,仍能
分
个三六九等来──自潜邸时期便为后者幕僚的沈燮自不消说;而楼辉
为两朝宰辅,既有拥立之功、又是个识时务、知
退的,自也为帝王倚重颇甚…
正的罪魁祸首老早趁将证据湮灭妥当、甚至连替死鬼都找好了;就算仍查得
真相,也不知得耗上多少功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寻思着手上的人力颇为充足、又有沈燮在后给他压阵,萧宸索
兵分二路、双
齐下,让潜龙卫暗中调查瑶州
汛之事,自个儿则在明面上摆
一心赈灾、无暇他顾的姿态,藉此麻痹那些可能存在的敌人。
便因顾及到这,萧宸此行不仅请了孙医令同行,一路上更没少差人四
采买药材、征集大夫……到灾区看诊虽是颇为受罪的事儿,可有孙元清这个驰名天下的神医
榜样,又是太
亲自下令招的人,就算没用上什么
制手段,愿意随行同往的仍然不在少数。故萧宸抵达瑶州境内时,整个队伍的规模已较离京之初又更大上了几分,也亏得这支成军未满一年的太
卫队在各方面都可称得上是
锐之师,才在负担日重的情况下如期抵达了瑶州。
赈者,济也,首要之务便在于救助、安置灾民。因瑶州素来仓廪丰实、此次汛的灾情又集中在
邻棱江的三郡二十五县,故萧宸并不怎么
心粮
的来源,只担心该如何避免当地官员的中饱私
、层层克扣,将筹集来的粮
迅速而确实地送到受灾百姓手中。因受灾百姓如今多被集中安置在几个不曾受灾的邻近县城外,故萧宸的应对方式也十分简单,便是派
分随行卫队监督当地衙役开仓运粮,每日于灾民聚集
针对老弱妇孺
人
施粥送饭;青壮年则统一组织起来以工代赈,视情况协助疏浚河
、清理地土,一方面充分利用这些闲置的人力、一方面也可避免这些人因无所事事而生
什么风波躁
来。
除了粮的问题,另一项亟需
理的,则是受灾地区的防疫和医疗。
也是到了这个时候,萧宸才觉到自己年纪轻轻威望不足的事儿还是有些好
的──他这趟明摆着是想捞些功劳攒些声望来的,便是一门心思地将
力投注在赈灾上、彻底疏忽了究责之事,不熟悉他的人也只会当成理所当然。尤其这趟瑶州之行,名义上的钦差正史仍是沈燮,就算
汛之事真有什么内情在,旁人多半也只会
盯着恩师的动静而已。届时,只要他仗着太
的
分
一些捣
恩师「调查」的揽权之举,想来应能让当事人放下不少戒心才是。
饥饿困倦本就容易使病气,灾民们又多被集中安置在一
,只要有一个人病倒了,不论是单纯受了风寒还是真染了疫病,影响到周遭人等都是迟早的事……灾民们本已因洪涝而饱受痛失至亲、
离失所之苦,若再让疾病时疫雪上加霜,就是因此生
民变都有可能,自然得想方设法防患于未然、将一切可能的变数全都掐灭在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