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心腹大患。」
也多亏了邢瑜的这一手,即使当地父母官怠忽职守、不将他的警告放在心上,民间仍有晓事之人在得知消息后自行组织了乡勇协助撤离,这才使得瑶州的暴雨并未造成更大的灾害。
「唔……」
萧琰也明白这一,所以对么弟话里的讽刺不仅不以为忤,反而还扬
笑了笑,
:
第三章
「朕明日便会离,梁王之事,便
由五弟盯着了……只要将他这些年经营的势力彻底连
除,五弟今后也就无需再为此烦心了。」
事实上,若非瑶州大堤乎意料之外地溃了决,这场暴雨声势再大,也不至于在百姓们大多有所准备的情况下酿成如此重大的灾情;就连大堤溃决之事,也是多亏了邢
瑜
事谨慎,早早便在沿河各县正对着瑶州大堤修筑了瞭望台,又亲至当地同秉事的官员和民间耆老传授了观察
位的要诀,这才得以在事情发生的第一时间敲响警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无谓的伤亡。
瑶州确实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雨,除了邻棱江的三郡二十五县,其他地区也或多或少有因连日霪雨导致积
过膝、或者山
落等情况。好在瑶州刺史邢
瑜不仅
通
利,对天象亦颇有些研究,早在降雨前便已快
送
政令、要求辖下郡县长官
合撤离那些危险区域的百姓,又让信使四
奔走疾呼,务使消息尽可能在乡里间扩散开来。
萧瑜是个聪明人,只消帝王稍一拨,立时便明白了对方「将计就计」四字的真意,和自个儿即将摊上的大麻烦──皇兄离
,京里的事便得由他和楼相共同主持;而揪
梁王
脚的重责大任,十有八九却要落在
下正同皇兄密议的他
上。
萧宸既是抱持着实事、长经验的觉悟来的,在瑶州的日
自然便与「闲适」、「安逸」等词彻底无缘。
可饶是萧瑜因此心下发苦,面对心意已决的帝王,他唯一能的,却也只有在
上奚落对方几句而已。
萧宸同沈燮的钦差行辕设于瑶州州治所在的连宁县,却并未占用刺史府,而是借了当地一位姓徐的粮商刚刚置办妥当、还未来得及迁的新宅。为此,萧宸当时还特意召见了这名粮商,一方面聊表谢意、一方面也旁敲侧击地探听一下对方借宅之事是否真是
于自愿。直到证实当中确无任何猫腻,他才放宽了心地在此安置下来,
照计划展开了赈灾和调查
汛内情的行动。
「总之,皇兄千万保重……就算是将计就计,也千万莫要让自己陷于险地当中。」
「……如果皇兄能金玉言、直接承诺让臣弟好好当个闲王,臣弟也就心满意足了。」
时仲夏,瑶州的天候炎炎,纵有和风
拂,带来的也尽是阵阵教人心浮气躁的闷
气息。
一声应罢,萧琰转又让曹允召来伏景,却是就此连夜同几人商议起了接下来的
事宜──
到达连宁县当天,他连城都没,就直接将城外列队迎接的瑶州官吏逐一召
车驾上接见询问,
合着潜龙卫先前的汇报,仅用了一个上午就大致掌握了目前的状况。
单看邢瑜在这
给帝王这样一说,萧瑜竟也无端生了几分心虚之
,最终只得语气一转、讷讷开
:
「朕明白。」
「能者多劳,五弟也不过偶尔忙上一回,何需如此计较?」